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30 14:19:21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改尝试课,现就这一节课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值得肯定的是,这节语文课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学、对学、群学,把课堂真正给了学生,由于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所以课堂效果很是明显。

但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由于是第二课时,我不知道我的问题设计是否适度,问题数量是否适中。

2、展示环节如何进行,这样就问题进行重复展示是否可行?

3、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指名展示,而是学生自由展示,因此,展示的学生大都是学习小组长或学习较优秀的学生,这样,每组的学困生是否真正接受,会不会越来越差?这样的问题给了我太多的困惑。

要改革就会遇到挫折,不过,我相信,只要大胆改革,努力实践,潜心探索,这样崭新的课堂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终将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篇2

上周,我上了一节课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的用处,从而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文章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中,是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好教材。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通过内容感悟故事中蕴涵的人文思想,透过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一理解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理解了题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让学生度课题,说出“自豪”的同义词,反义词,读题目,从而帮助理解题目。然后,通过强调不同的词来读题目,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最后理解“自豪”做准备。我学习的是薛法根的做法,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学生。学习非常好得尚铮竟这样读:我应该感到自卑才对、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不过还好,读后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变化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两个词语。然后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感到委屈?学生都能复述出第一段的内容。并且读小红马的嘲笑语气读得很好。然后用“那它后来为什么又自豪呢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三借助媒体,分角色朗读,了解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的沙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看过沙漠。而本课中的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显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的语气。感受骆驼身上难看的东西的作用。接着用“我感到自豪,因为”说话训练。先结合课文说,再结合自己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四、指导拓展延伸

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利用文本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相遇时,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什么?由于时间不充足,这个练习放在课下进行了,从反馈的作业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前松后紧,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这节课,在题目上就浪费的时间较长,觉得学生读得不到位,就反复读,但同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劳而无功。又致使后来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续编故事只能放到课下进行。另外,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总觉得读得不很理想,与我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还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走入文本,抑或是教师本身缺乏足够的激情吧。这些问题都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篇3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己任,而如何让学生超越语言文字的内容,走出狭小的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应思考的。我认为学生一旦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在与课文的心灵对话中,使“静”的课文变成“动”,“死”的课文变“活”,能身处狭室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难看的话觉得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跟眼毛的作用。我利用文章留下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遇……

学生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以理服人,使小红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有的想象小红马和小骆驼再去沙漠旅行,实地体验。

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脚掌、“双层”的睫毛、“两个肉疙瘩”的用处。

我不想直接部就班:它们有什么用呢?因为这样的问法太过枯燥和直接。在读到相关句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是小红马。小骆驼,你那又大又厚的脚掌太难看了!”“哦,小红马又来了。小骆驼,你那两层的睫毛难看极了!”“小骆驼,你背上那两个肉疙瘩真难看,我建议你把那割了吧!”我把声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语气,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们不服气 了,他们争相解释脚掌、睫毛、驼峰的用处,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骆驼。当然,为了配合表演,我总要加上一句:“哦,它虽然难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用处。我错了!”

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认为很巧妙。潜移默化之中,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让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为了解决主人公的难题,学生很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在学生解释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已经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我认为学生一旦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在与课文的心灵对话中,使“静”的课文变成“动”,“死”的课文变“活”,能身处狭室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脚掌、“双层”的睫毛、“两个肉疙瘩”的用处。

我建议你把那割了吧 ……此处隐藏3924个字……师的感受;也使我感到心痛,为了配合老师,他们在课堂上埋没了自我。

思考: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使得我们的老师一站到讲台上便失去了自我。常听孩子们说:“老师和老师在一起怎么那样开心,一看到我们咋就不会笑了呢?”的确,自觉不自觉地,我们在讲台上展示给学生的是端庄、大方、文雅,似乎给孩子们的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在孩子的内心中产生一种畏惧感,师生之间隔起了一道无形的心墙。反思自己的这堂评优课,我老想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答案强加给学生,我想尽了“妙招”,许诺表现好的同学能得到我制作的精美头饰,烘托了课堂气氛,课堂上也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活跃,但不过是学生对公开课而萌发的表现欲望。

学生按教师计划的过程表演,激发了学生浅表的兴奋,但学生收获的是课本的知识和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教育,享受的是“戴着枷锁跳舞的愉悦”。因为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平时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来选去还是选到老师既定的内容上,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但总是表扬正中下怀的学生或者老师将学生的疑问抛在一边,出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显然质疑变得流于形式,老师俨然是问题的提出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问题。

学生摸透了老师的内心,于是总在揣摩老师的心思去投其所好:提什么问题和老师的意?老师想得到怎样的答案?儿童的心灵是纯真的,他们为了迎合老师,潜移默化中为自己的个性发展套上了枷锁,约束自己的思维,不感越雷池半步。

策略: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应采取措施解开孩子个性和谐发展的枷锁,推倒师生之间那道无形的心墙,否者孩子的个性将掩没在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课堂中。

尤其是当学生发出“不和谐的音符”时,我们不可横加排斥、非难斥问,更不可冷嘲热讽,一定要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要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气氛活跃又会进一步激活思维,个性便从中得到张扬和发展。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是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非带着作品走向学生。只有把生命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有可能解开枷锁,焕发个性的魅力。当学生抖落了思维之翼上的绳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翱翔,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理解作品中的多意性描写,从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篇9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教学本文要抓住小骆驼、小红马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自觉地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形成和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要结合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

1、构建对话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然交流的平台。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推测故事应告诉大家的一些主要内容,如“我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曾经感到自卑?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又让我感到应该自豪?我值得骄傲自豪的本钱是什么?等等。

2、运用图示导读

这里所说的图示有两中意思,一是图画,二是图表。图示导读的最大优势是直观想象,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实在又深刻的印象,在引导学生认识驼峰、脚掌和眼毛并把握各自特点时,完全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及特点。导读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特点及其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填写图表:部位 特点 用处 驼峰 像两个肉疙瘩 贮存养料脚掌 又大又厚 防止陷进沙子里 眼毛 两层 遮挡风沙看了这样的图表,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就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 3、指导拓展延伸童话故事的教学,要善于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的内容,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道题明确地提示我们,在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有关动物常识,品悟到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后,还应该让学生“续写”。续写的指导还是应该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设计有趣的合理的场景,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拓展延伸寻求合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教学本文时抓住小骆驼、小红马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自觉地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形成和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

童话故事的教学,要善于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的内容,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道题明确地提示我们,在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有关动物常识,品悟到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后,还应该让学生“续写”。续写的指导还是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设计有趣的合理的场景,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拓展延伸寻求合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轮到我上教研课,按课程进度我选择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稍不留神就上成了科学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就必须得花一番功夫,只可惜自己的道行太浅,于是便借鉴薛法根老师的课。借鉴名师的课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大的难度。我只能模仿到表面的设计框架,所谓形似而神不同。

课后,师傅说,我总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显得拖泥带水。我也知道这样不是很好,有时候是在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更多的时候是在嘴上说,脑子里飞快的转,怎样评价学生这样的回答。重复学生的话,是在拖延时间。师傅说,这就需要平时练,平时在课堂上就要练如何应对、评价学生的回答,多读多背一些好的课堂评价语,到时信手拈来。

这堂课,前面平淡,不过后面的用“我感到自豪的是”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的反应达到了高潮。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的祖国有古代四大发明。我感到自豪的是杨利伟驾驶着我们国家自己制造的宇宙飞船到太空遨游。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国家有长城……学生由自己到家庭到学校再到国家,范围越拓越广,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个学生的发言会刺激另外一些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宽度与深度不断地向外延伸。

当时,有一些学生不举手,他们一碰到这样动脑筋的题目就发呆,我一边请其他同学回答,一边悄悄地提醒他们再过几个人就请你回答,结果好几个同学回答得相当精彩。我想并不是他们不会,可能一时没想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惰性,反正老师也不会喊到我,我就不想了吧……给学生一点时间,再给学生一个限度,可能就会有更精彩的答案。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