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6-30 14:19:10
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流传千年,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历经千辛万苦,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能从中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说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

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和目标拟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

(一)、旁征博引,渐入情境

孩子对于故事总是充满喜爱之情,因此我就以“你喜欢的故事”来启动学生的听讲期待,顺着谈话的浓厚兴致,谈谈学生耳熟能详的那些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盘古开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出示女娲补天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以唤起阅读期待。教师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女娲补天 》。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识字方法,检查朗读情况,随机理解词语。

3、读完课文后交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这一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书不读熟不开讲”,更何况这是三年级的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感悟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这里采用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纠正、指名读以纠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在重视朗读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识字教学,学生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记字,再一次使学生达到学习的高潮,并且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与小伙伴交往的能力。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整体上把握“女娲是个怎样的神”

2、将感受融入朗读中,读读找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这个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震撼最大的地方,在反复的品读中会逐渐体会女娲寻找五彩石的时间之长,心情之焦急,行动之艰难。经过交流的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觉到句子中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意义,所蕴藏的情感。感受领悟课文语言情感主要靠读,除了读得充分、还要引导学生读得投入、读得形象、读得感人,出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决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并不是为学习课文而学习课文,课文仅仅只是个载体,如何运用好这个载体,将学生载往另一个学习空间,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所以在结束时,我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天补好了。她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动了你,对你有什么启发?

那么,我们都知道故事都是源自生活,有一定的现实依据,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延伸,对下节有所期待。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二十多年前上小学时对自己影响极深的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另一件事是讲述他上的一节语文课。通过这两件事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大仓老师是一位充满活力,为人正直、朴实的好老师,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爱大仓老师。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半的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字、词,课前的预习养成了一定的习惯,不存在太多的问题。因此,布置一些书面的预习,进一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更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在词语理解方面,一些含义较深的词语仍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在阅读理解方面,读懂课文并不难,但要将自己的理解用概括、流畅的语言表达清楚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另外,还要将内容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啧啧、溜号、挑剔、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

“啧啧、溜号、挑剔、若无其事”这几个词语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具体内容的方法来说说词语的意思。比如:让学生发挥想像,思考大家听了大仓老师的开场白后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声,从而理解“啧啧”。再比如:大仓老师面对山本春美的异议,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关注“若无其事”,然后再通过“理睬”和“理会”两词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若无其事”的含义。

目标二: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仓老师的重点语句。

大仓老师独特的自我介绍使我们一下子喜欢上了他,他是怎样作这番介绍的呢?还有语文课上,对于“俺”这个答案的态度,对于春美的异议,大仓老师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呢?这些语句都需要学生好好地读读,使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领悟老师的性格特点,从而感受到大仓老师的可爱可敬。

目标三:学习记叙大仓老师的两件事情,重点品读描写大仓老师的语句,感受大仓老师有活力、幽默、真诚、正直的特点。

大仓老师为人真诚、正直,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作者至今难以忘怀。一位好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而作者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作家,正是得益于大仓老师的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在初读文后就领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语句品读,并且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说话、写话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感受 ……此处隐藏6551个字……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了课堂容量。 五、评价分析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探索方法的渗透。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正如英国的大教育家斯宾塞所说的:“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去发现。”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习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 、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F.总结艺术成就

(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G.结语

这篇诗歌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H.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四.说板书设计

采薇

《诗经.小雅》

玁狁(xiǎn yǔn) 靡盬(mí gǔ) 骙骙( kuí )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感情基调:悲伤—雄壮—悲伤

艺术成就:(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