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枣核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枣核》也是一个民间故事。与《漏》同属于民间故事。《枣核》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民间故事,富含思想性和哲理,给人以启发。,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主题深刻。
(二)教学目标。
1.要求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了解枣核战胜欺压百姓的县官和衙役的过程,感受枣核的勇敢与智慧。
3.展开想象,续编童话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展开想象,续编后面的剧情。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这篇课文篇幅长,故事围绕着主角展开,让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这篇故事的大意,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枣核》这篇课文具有传奇色彩,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孩子却有那么大本事,故事本身很吸引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课文主旨予以点拨。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对不认识的生字学会自己查字典,对不熟悉的词语自己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集体讨论。对课后习题在预习中要有自己的思考。
朗读法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画面感。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的主旨,并在弄通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对不懂的地方自己先并思考为什么。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课件提出问题,一个枣核大小的小孩子会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呢?引出课题。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生字。本课是略读课文,只要求掌握会认的字。
生字:核妻爹犁折困牲府罢涨
注意多音字“折”。
第三部分:整体诵读,了解文章的结构。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领会到课文的大意。
第四部分:学习课文文段内容,找出课文精彩的部分。本篇课文的精彩部分在课文后面的段落,让学生体会故事的精彩性。
第五部分:总结。再次梳理文章结构,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课文的主旨。
五、说课小结。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本课篇幅很长,但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要掌握的内容不多。本课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和主旨,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难点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要指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这篇文章的特色,能品味到民间故事的魅力。
枣核说课稿21、自己导入:《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生听)
2、互动研究
(1)提问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快速通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与学生讨论: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与学生互动: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3)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与学生互动: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与学生互动: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4)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与学生互动:“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是了试种。)
②、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与学生互动:“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③、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与学生互动:“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激励学生回答:作品的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抒发了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可以用这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4、教学反思
七、作业处理
重点词语在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完作者及通读全文后督促学生熟读识记。探索练习在课后进行。其它的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情况而定。
八、板书设计
作品标题、作者简介、识记词语、文章划 ……此处隐藏7552个字……拳拳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1、聆听熟悉旋律,走进枣核故事
课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渲染气氛。这首歌词学生上学期就已学过,伴着这熟悉的旋律,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一个关于“枣核”的故事(投影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文本,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心灵贴近文本,形成阅读期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枣核故事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提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
3、理清线索,初步感受爱国情感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文章结构明显,内容鲜活实在,读后情景历历在目,教师提问:从文章的结构可看出,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枣核来展开的,因此,文章的线索很明显就是(学生很快可以明确线索是“枣核”。)
(2)教师提问:既然“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那么朋友索要这些枣核做什么?课文前面有直接提到么?课文又是怎么介绍的呢?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文中设置悬念的话语:一句是“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作用:文章开笔就设下悬念,引人入胜,将读者的目光都吸引到“枣核”上来。另一句是“友人拿到枣核后,还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了’”。作用:枣核的用途仍不明白交代,进一步紧紧吸引读者,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4、课中话题,理解慰藉思乡之情
(1)先让学生解开前面所设置的悬念。教师提问:这几颗小小的枣核到底用来做什么,课文在哪个地方解开了这个谜团?引导学生找出“我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几句话,由“想”字切入,解开前面设下的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
(2)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种枣树的原因,教师提问:同窗为什么要种枣树?是闲着没事做么?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枣树是故乡的象征,而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是思乡之情的集体体现。
(3)为了让学生能更充分理解了这位游子的心境——国外千好万好也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
教师提问:第5至6段讲同窗在国外的生活这一部分是不是作者的闲笔?
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山城美丽,生活富裕,事业如意,按常理说应该乐不思蜀,可是友人却说“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对友人说的这句话作简单分析后得知:对于一个海外游子来说,国外千好万好也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原来缺的就是故乡的温暖,短短几句就将炎黄子孙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4)学生理解了饱含深情的语言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行为。
教师提问:同窗还有很多言行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值得我们欣赏品味,哪些言行还深深打动你了?找出来说说理由。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友人的行动,如栽垂柳、植睡莲、垒假山、建北海,学生都很容易就找出,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这些举动实际上表示了友人自己蛰居海外思乡心切,倾诉了思乡之情,尤其是对“北海”所作的详细描写,让学生懂得“这一切都是同窗精心挑选、特意构设而成,是家乡北海公园的具体而微的再现”,深深理解了友人是通过这些举止寄托了浓重的思乡忆旧之情,文中的这一部分,进一步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
5、点明主题,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1)教师提问:本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在主旨上把握文章,起到了点明主题,深化主旨,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的作用。
(2)给文章的特色做个小结:从文章的语言和手法入手:文中与友人在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谈话的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本文作者不像别的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爱国,作者他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思乡之情,文章题材虽小,却反映了爱国主义这一个大主题,通过友人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在写作时,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更容易打动读者,做到以小见大。
6、创意表达,捎去故国美妙乡音
(1)教师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电子贺卡捎去我们的祝福。电子贺卡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株枝繁叶茂的枣树。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2)教师示例: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
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3)同学活动,教师评说。
板书设计:
要得种枣核
点明主题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枣核说课稿7教师在备课中,虽然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这就可能发现备课中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枣核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依据课标,理念课题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二、纵横联系,明确教学目标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作者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诵读、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深入体会海外华人故土的依恋之情。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及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饱含深情的语言,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这情。
2、教学难点: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情感互动,注意内容及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