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30 14:20:09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通过“我”在树林里寻找火红的枫叶,给老师做贺卡的行为,抒发了小学生对大自然和老师的热爱。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枫叶形状的生字卡片。

2、学生自备一套生字卡片,以及做贺卡的材料、工具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而师生之间的爱是各种情感中最伟大、最无私的。你的身边一定发生过许多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事,给大家谈一谈好吗?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质疑。读了课题后,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自然小节号。

2、正音。分自然小节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反馈。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音。

4、检测。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随机请学生准确读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含义。

1、自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看一看通过阅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注出来。

2、交流。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3、质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如:“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4、小组讨论,组长汇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发散思维

1、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如果你就是找枫叶的小朋友,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

2、做贺卡。我们一起来做一张贺卡,将你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送给你们的老师吧!

小结:

一片小小的叶子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五、作业:

1、继续做贺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找火红的枫叶——做贺卡

爱老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教师出

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卡片,进行开火车的游戏。

2、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自学提示:(1)读一读生字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们。

(3)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识字的方法

(4)比一比谁的方法妙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4、学生汇报。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火:注意不要写散。

(2)洁:右上方是“士”,不是“土”。

三、巩固练习

1、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一读,扩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课题 ……此处隐藏2620个字……直到某日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是啊,大片的胡杨依然挺立在烈烈西风中,这就是——西风胡杨。(生齐说)

②孩子们,让我们带着作者对胡杨的爱,对胡杨的同情,对胡杨的赞美,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全文

同学们,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胡杨,通过胡杨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希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来保护环境,来保护胡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西风胡杨

最美、最古老

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保护环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正确;理解“巴山蜀水”等词。

2、研读课文第12、14、16自然段,品味养蜂人的生活,体会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和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及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寻入新课

1、逐个板书“赶”和“花”,谈谈对这两个字的感受。

(1)请看一个字“赶”,说说给你什么感受?谁能给它组个词?

(2)再来看一个字“花”,也来说说给你什么感受?也给它找个朋友吧!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

学生读课题,质疑:是谁在赶花?为什么要赶花?是怎么赶花的?

二、一读课文,谈感受。

1、带上你们的感受和困惑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正确。

2、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3、交流感受。

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三、再读课文,品艰辛

1、看来,养蜂人生活的艰辛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有写到养蜂人的艰辛?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后指出是第12、14、16自然段。

2、你从哪些句子里特别能感受到养蜂人生活的艰辛?找出来,用心地读一读,仔细地研究研究。

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研读,反馈交流。随机板书

天南海北(分布广)

马不停蹄(赶花忙)

千里迢迢(路程远)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过渡:他们的生活艰辛岂止这些呢?

述: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过一首纪实诗,真实地记录了养蜂人的生活,诗中不但写了他们脚步匆匆,还写到他们吃的是熏黑的腊肉,喝的是山泉和溪水,住的是山洞和简陋的帐篷,脚上穿的胶鞋已经破了,身上的中山装是没有口袋的,照明用的是废旧的沼气灯,甚至干脆靠月光照明,交通工具是闷得死人的闷罐子车,而且还得提防野兽、强盗的袭击。

四、三读课文,入画意。

1、养蜂人的生活是如此艰辛,可为什么作者又说是诗情画意的呢?

(1)出示填空:

之所以说养蜂人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美丽的鲜花)之中,还因为他们用艰辛的劳动酿出了(香甜的蜂蜜),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2)口头填空,齐读。。

2、想不想看去看看养蜂人看过的风景?

学生看彩图,感悟养蜂人的生活的诗情画意。

3、同学们,你们现在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养蜂人,你想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五、回味生活,悟诗情。

1、体会养蜂人内心的情感。

2、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