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劝学

时间:2024-06-30 14:20:21
语文教案劝学(15篇)

语文教案劝学(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劝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劝学1

教学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三、解题。

“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

2、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五、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本段论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与学习有什么关系?

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六、作业

1、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彰”、“利足”、“致”、“能水”、“绝”、“假”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跬”、“镂”、“一”、“焉”、“无以”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 ……此处隐藏33833个字……>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五、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语文教案劝学15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语文教案劝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