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时间:2024-06-30 14:20:31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读通读顺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读通读顺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齐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窃读”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反复读读生字,读准每一个生字的读音。

3、交流不懂的词语(估计学生不懂的词语有“饥肠辘辘”),并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得比较流利、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用双横线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5、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四、研读中心句

1、齐读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和“惧怕”的感觉。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窃读”的滋味。

(2)尝试读出“快乐”和“惧怕”的复杂感情。

(3)指名试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4)自由试读。

(5)全班齐读。

3、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1)这里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2)朗读的时候,应该怎样把握?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2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打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尊敬、佩服?想把他的事迹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二、交流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最尊敬或佩服的一个人的事件。

过渡谈话: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其他同学肯定还想说,我们就自由组成小组相互介绍一下好吗?

2、小组相互交流。

谁能用最简练的一两句话说出敬佩的原因?

3、学生随谈教师随把这些话写在黑板上(可起提示作用)。

4、教师也可以谈最喜欢的人的事迹。

四、拟作。

过渡谈话:你对心目中这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么尊敬、佩服,想不想把他写下来?

1、出示习作要求,学生读要求。

(1)从身边选择一个最尊敬、佩服的人写下来,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自己尊敬或佩服的原因。

(2)要把内容写具体。

教师启发谈话:现在就请你起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相信你一定能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写具体,使别人读了也深受感动。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意图:在写作方法上不做过多的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表达,倾吐真情。]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说话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作到:说话时大大方方,有礼貌;听话时要认真,有不懂的问题提问。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回忆电视上导游员是怎样导游的。

教师准备:

有关家乡风景的图片。

一、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小组交流,丰富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教师导语

2、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投影出示要求)

3、交流,弄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适时板书:

导游员要注意以下方面:

(1)大大方方,用普通话。

(2)按照游览的顺序,把风景或名胜讲清楚,最好能讲出风景、名胜的特点。

(3)讲出你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感情。

(4)耐心解答听者的提问。

听的同学认真听,可以随时想导游员提问。

三、介绍风景,抓住特点。

1、小组内介绍:向游人介绍家乡的什么风景、名胜。注意说出风景名胜的特点,可以把你收集的有关图片、展示给大家看;大家仔细听,看看有有介绍出这个风景、名胜的特点。

2、全班交流:推荐一到两名同学做:小小导游员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介绍完后,教师引导同学平价:游客和导游员分别做得怎么样?

3、情景模拟:自由选择喜欢的景点,选择喜欢的导游员,组成旅游团,进行导游。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4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鲸

<>

教学目标 :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用具体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

教学过程 :

设置悬念,唤起求知欲。

软件显示“深海中的鲸”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按鼠标,课题出。生齐读:鲸。

设问激趣,引入新课。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谜。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看软件,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2)出示习题一

最大的鲸有重,最小的也有。我国捕获捕获过一头

的鲸,有长,一条舌头就有大肥猪那么重。

要求学生口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按出答案,并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 ……此处隐藏17705个字……──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2、读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3、再读课文。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13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14

教学要求

1、读、背名句。

2、学会阅读短文。

3、进行口语交际。

4、练习写风景作文。

重难点、关键

1、学会阅读短文。

2、练习写风景作文。

课时划分: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⑻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写景的文章与诗歌,作者优美的语言你们记住了多少,背一背。

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1、出示幻灯片:(写有对联)

(1)范读,指读、齐读。

(2)自由读,想想没句的意思。

(3)小组交流意思。

(4)全班交流。

2、引导读、背。

(!)出示前半句引背。

(2)要求学会运用。

三、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扫清生字)

2、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大理云塔的样子。

(2)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完成阅读要求。

(1)看图,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明白的词语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大理三塔是什么样子的?

(3)交流,每组可以推荐一位同学介绍,也可以请三位同学合作介绍,每人介绍一座塔。其他同学同学可以补充、平议。

(4)有兴起的同学把你喜欢的部分被下来。自由练习后背诵给全班听。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

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走遍天下书为友

走遍天下书为家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