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日记

时间:2024-06-30 14:28:30
家乡的风俗日记(通用33篇)

家乡的风俗日记(通用33篇)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间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日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1

在松阳,过端午节时,粽子可以不吃,但薄饼是一定要吃的。

端午节一到,大街小巷便飘着淡淡的薄饼香。

专卖饼皮的老店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饼皮店的老板将稀薄的面团抓在手中,熟练一甩,手腕一抖,将面团平摊,稍稍一顿,便又提起,一张饼皮便好了。

松阳薄饼,是以皮薄,馅精著称的。

家中,馅料已备好,什么笋丝豆芽豆腐干黄瓜丝桃田螺头海带丝等等,满满当当,摆了一桌。

我将一张饼皮平摊在桌上,夹了点儿让人耳聪目明的田螺头,可以让人“海拔渐增”的豆芽菜,当然香酥可口的粉丝、新鲜的黄瓜丝也是薄饼中的精华,万万不可缺。

馅放好以后,便可以包了。将薄饼皮的下端向上一掀,往前翻滚一圈,将左右两侧叠进,再滚一圈,包卷至竹筒状,薄饼便完成了。放在手中细细一看,薄饼十分薄,透过饼皮,依旧可见里面包着的菜,红的,绿的,青的……

咬一口,猪肉的Q弹、黄瓜的鲜脆等味道依次在口腔中弥漫开,清爽可口的味道充满了整个口腔。

“说到薄饼,其实还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呢!”爸爸咬了一大口薄饼,“相传抗倭名将戚继光奔赴前线,剿灭进犯的倭寇,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戚继光便将菜包入薄饼之中,边行军边吃,后来打了大胜仗。为了纪念戚继光,后人便将吃薄饼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大家一边听爸爸讲着薄饼的历史由来,一边吃着美味的薄饼。一家人其乐融融。

端午节,吃不完的薄饼,道不完的情。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2

今天是元宵节,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工人文化宫和附近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因为这里要举行白城市第三届烟火晚会。

六点三十会,十多米长的鞭炮点燃了,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烟火晚会开始了,只听一声巨响,脚下的大地在颤抖,一颗火球直冲夜空,随即在人们头顶上炸开了,夜空中出现了一派雄伟壮观的场面,无数个绿色的小球形成了一个“大伞”,而每个小球又炸出了黄色的“珍珠”,像一棵绿树开着黄花,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好一个“春色满园”,真美极了!我不由发出一声赞叹。再看那边,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彩珠”,拖着长长的尾巴,带着叫声在空中钻来钻去。有的转着圈,像一条条蝌蚪在找妈妈;有的头朝下,像一只只小鸟在觅食,十分有趣。与此同时,又一簇礼花直入云宵炸开了,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粉的……把天空映得五颜六色,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拖着长长的尾巴,与地面呼应,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百鸟朝凤”。它把晚会推入了高潮。突然,一串紫里透黄的“葡萄”从天而降,令人垂涎欲滴。

这时,皎洁的圆月也钻出云层,欣赏这人间奇景,时而又迅速躲藏起来,大概是害怕人们笑话它此时暗淡无光吧。

不知不觉地,快一小时了,我回头问爸爸:“为什么用这么多钱来买礼花呢?”爸爸说:“现在人民富裕了,家乡繁荣了,这是在祝贺昨天的成绩,也是祝愿家乡的明天像礼花一样美好。”

我心里默默祝愿:“家乡啊!祝您前程似锦,盛世如花!”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福”字,下面,就看看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福”字的贴法有很多。而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说法:不是所有的福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谷米粮仓,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去,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柜子里。

大家一定要记住,“倒福”不能贴在门外,因为这样表示把“福”倒出去了。

哎,贴个“福”字都要这么讲究,那么贴春联,不就更麻烦了吗?

古时候,人们贴春联是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解放后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

这不是我家乡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4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的时节,我却已经八年没有看过家乡的油菜花了。

昨天看到别人的空间上传了许多油菜花的照片,突然间很想念家乡的油菜花了。家乡的油菜花勾起了我满满的相思情,那纯朴的乡音,那浓浓的乡情,那一草一木总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荡漾,不曾挥去。

油菜是一种农作物,长与南方,结成颗粒状果实,适用于榨油,俗称“菜籽油”。油菜和小麦同一时节播种,它不需要精心呵护,哪儿撒,哪儿发芽。平凡的扎根在那片黄土地上。

春风吹,百花开,油菜花也在这喧嚣的百花宴上低调登场了。它简简单单,平平凡凡,它没有迷人的花香却又与蓝天白云下露出自然的面孔,无意争春却在盛春中开放。它朴实,低调……

微风吹来,田野里都是泥土的气息。那个时候,我总是喜欢在风和日丽的周末拿本书漫步与金色的花海。心情愉悦,走累了就躺在田间地头睡上一个下午,任由阳光肆意的挥洒,耳畔还不时传来蜜蜂的嗡嗡作响。呵~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儿!那一朵朵的浪花,一簇簇的攀在枝头,不争相斗艳,各自平凡的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我踏着青春的足迹,踩着田间小道,追逐着童年的影子。我喜欢这样简单的生活,没有富贵者的高傲,没有贫穷者的忧愁,也没有人与人之间名利的追逐,勾心斗角。

许久没有闻到家乡油菜花的味道了,也不知道生活在高楼林立里的城里人见过油菜花了吗?

时光飞快流逝,任凭记忆在怎样回荡我都找不到曾经的模样,我有多少情感遗忘在了路上?我有多少心绪丢失与时光?人要走,茶已凉,那缠绵不止的乡村夜话也禁不住时光利剑带来的创伤。我的小伙伴们,你们还记得那上学路旁的油菜花吗?

我真的很想回家闻一闻那花香,在曾经走过的小道上抓一把土嗅一嗅那泥土的芬芳。时光带走了儿时的欢乐与穷乡僻壤的旧农村,也带来了小楼、洋房、刻薄、世俗的新农村。时光却带不走我心中的那份故乡情。如今油菜花少了,平淡、简单、不喧哗的油菜花少了。那有关油菜花的美好记忆似乎也找不到了。

八年过去了,我一路急匆匆地朝前走去,一路丢失了许多珍藏。青春年少里的那些欢乐并没有得以保存,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人也渐渐的被遗忘,而刻骨铭心的却是那些丝丝缕缕与成长有关的事,就像荒凉的河滩上埋藏在泥土中的那粒粒金砂。儿时的油菜花,那伴我成长给予我许多欢声笑语的油菜花,你还在吗? ……此处隐藏15528个字……就必须吃饭了。这菜它要按规矩,最重要的就是菜一定要有十二个,寓意在这新的一年里月月红。长辈喝酒,晚辈喝饮料,晚辈敬长辈,要说吉祥的话,如:“祝你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你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等。吃完了饭,小孩子又开始放烟花,直到天亮,过赶年就结束了。

除夕,在我老家里,除了过赶年,还要拜山祭祖。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一起去祭祖,我们先在逝去的祖先坟前烧烧纸钱,然后点燃三根香插在坟前,再拜三下,最后再放一个鞭炮,就可以了。

到晚上八点,每家每户都整齐划一的打开了电视,看着欢天喜地的春节晚会,每个人都吃着热乎乎的饺子,这期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压岁钱,这一个习俗就是家喻户晓的守岁,我们湘西守岁的习俗是要烤大火(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守到大年初一凌晨,到时又会烟花齐放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这叫送年,也寓意辞旧迎新。

除夕很快很快的过去了,又可惜又快乐。可惜的是时间过的太快了,快乐的是大年初一是我的生日,过年就是这样。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30

我的家乡在山东胶东地区的烟台。那儿有着许多的风俗,例如:饺子、剪纸、花饽饽……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我的老家,人人爱吃饺子。具体爱到什么程度呢?就这样说吧,逢年过节必吃饺子,哪怕是中秋节,哪怕是公历的元旦、国庆、周末;家里来了客人必吃饺子;今天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吃饺子吧!烟台人最常吃的就是鲅鱼馅饺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胶东地区位于渤海湾和黄海交界处,水产丰富,有不错的鲅鱼资源。鲅鱼饺子的馅以鲅鱼肉为主,剁好的鱼肉馅中还要加入五花肉和鸡蛋,用猪肉的脂肪和鸡蛋防止鱼肉过干过柴、还能去腥。饺子皮要大且薄,要能包进很多的馅。这样的饺子肉质滑嫩,好吃极了。

烟台剪纸相当有名。在烟台各地窗花以大红颜色为最多见,因为窗上糊白纸半透明,自然以大红最显眼,最易造成热烈、吉祥的气氛。除了用单色大红纸制作窗花外,烟台还历来做半剪半染的窗花,名称也改作“窗染花”。这种窗花,用白纸剪出轮廓,叫做“坯儿”,然后在“坯儿”上施色勾勒。烟台剪纸以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而著称,作品注重内容实质,不拘泥于形式的美感,主要表达富贵、吉祥、多子、长寿等生活理想。在2008年,烟台剪纸还被录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

花饽饽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人们都要蒸制花饽饽进行祈福和纪念。过大年蒸饽饽也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让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花饽饽有许多的样子,比如: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等,这些用面做的花样饽饽,既好看又好吃,还蕴含求吉纳福的愿望。

我家乡的风俗很特别吧,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吃鲅鱼饺子、花饽饽、学剪纸。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31

饺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它,你又了解多少呢?过年包饺子的习俗你知道吗?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邓州人张仲景首先发明作为药物。它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娇耳”“粉交”之称。东汉时期的饺子是用面皮包上一些驱寒的药材(羊肉胡椒),避开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其寓意为更岁饺子,团圆福禄。

在包饺子时,人们经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有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

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

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

假如说皮馅决定味道,那么特殊的包法会画龙点睛。用左手拖住一片薄而不破的面皮,在手掌中显得小巧玲珑,插起肉馅包在中央,将俩边合二为一,手心空洞用拇指一捏,一只饺子便由此产生。国人常将硬币赛进饺子,谁吃出更有好用。

中国人善做善吃,过年吃饺子就是我们伟大的杰作。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32

我的老家在江西,最有年味的还要数做麻糍,很多地方的人们已把传统美食制作都用机器来取代了,但我们家乡是传统的手工工艺,春节前做麻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制作麻糍需要的原料有糯米熟米粉红糖等,首先把新奇的糯米(当年产的)用清水泡一天一夜,一定要泡透,再把湿的糯米放到木蒸笼上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倒进大石兜里,由两个力气比较大的人用大米槌重复捶打成柔韧的糯米糍。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出色的就是捶打糯米糍,这个过程惟独有经验的人才干准确的把握住,捶打的太久会使糯米糍粘在石兜上,捶打的时间短糯米糍口感不好,捶打糯米糍很费力,捶打得越久才越有韧性,做出来的麻糍才更好吃。糯米糍捶打好之后放在干净的案板上伴上熟米粉揉成糯米团,用手把它压薄,里面加入芝麻红糖粉,这样好吃的麻糍就做好了。

在做麻糍时,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很有开心过年的气氛,想要制作出好吃又好看的麻糍,要注重心到手到眼到。

  家乡的风俗日记 篇33

说起家乡的风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完小年春节的脚步声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春节里我们的风俗可以装上一箩筐,每年三十的晚上,在外辛劳工作的叔叔回来了,在外上学的哥哥回来了,还有一年不见的亲人们不远千里都回来了,都是为了年三十吃上一顿团圆饭。吃团圆饭时一家人都要到场,长辈们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出色的节目:幽默搞笑的小品。相声逗得我们开怀大笑;

悦耳的歌曲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魔术表演让我们鼓掌叫好;

辛勤的劳动标兵和可爱的边防战士让我们感动……大家边看电视边期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

给“压岁钱”也是其中之一。听爷爷说从前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到了深夜可怕的野兽“岁”出来了,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直流口水,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人们知道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象征着“喜庆团圆”,饺子要煮的多务必有余。一旦煮烂饺子,就不可说破了要改说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盛。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有包硬币枣栗子等。吃到枣就意味着新一年能早起干活,勤劳致富;

迟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

吃到硬币就意味着能发财。不管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的祝贺。假如小孩子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兴奋,除了奖励以外,还要赏钱表示祝贺。

我喜爱春节,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习俗,让我收到了很多红包,也让远在四方的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彼此间的亲情更加浓重了!

《家乡的风俗日记(通用3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